公告
新闻
您现在的位置:古村落 > 工作站动态 > 新闻
重磅|“东莞”之名源自山东
古村落   2016-09-29 03:32:00 作者:SystemMaster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
 来源 :原创 2016-07-25 李培军 李翠薇

 

 “东莞”之名源自山东

“东莞”一名的演变,《东莞·城迹》一书中曾经有过一些探讨。近日,东莞电视台记者询问“东莞”地名来源的“移民说”及与“因莞草得名无关论”事宜,现结合山东莒县史志办张同旭和北京李沣教授的观点梳理“东莞”一名的历史演变。 
一、移民说——“东莞”一名最早源自山东 

 

 中国历史上,中原百姓六次岭南大迁徒 

近日,南昌海昏侯刘贺墓的考古发现轰动一时,尤其是墓中出土大量漆器上有“昌邑九年”“昌邑十一年”字样,同时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,大部分上面镂刻铭文“昌邑国”,那么,“昌邑国”在哪?据考,刘贺(公元前92年—前59年)曾任昌邑国王,国都在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集。公元前74年4月,汉昭帝病卒,霍光迎刘贺为帝,在位仅仅27天被废,返回昌邑国。元康三年废为海昏侯,居豫章国,刘贺称之“南昌邑”即是“南昌”一名最早来源,那么“北昌邑”即指山东昌邑国。那么,东莞是否也是由北方迁移而来哪? 

 

 山东省巨野县昌邑海昏侯海昏侯刘贺废冢

 

 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“昌邑九年”“昌邑十一年”字样的漆器

据《辞海》对“东莞”注释,可以确定历史上曾有三个“东莞”。汉代的东莞在山东。晋代的东莞一在山东,一在江苏。唐代的东莞在广东。 
汉代东莞最早出现在山东。“西汉时期,设东莞县,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。”(《汉书·地理志》);据张同旭考证,“东莞”地名源自春秋“东郓”,是由于古音相近,转借而得名。 

 

 山东沂水县高桥镇徐家荣仁村“东郓故城址” 

晋代东莞一在山东,一在江苏,江苏晋陵(今常州)被称之为“南东莞”。“明帝又南沛、南清河、南下邳、南东莞、南平昌等郡以属徐、兖二州。”(《晋书·地理志》)
据李沣教授考证,汉末黄巾起义、董卓之乱始,历三国鼎立、“五胡乱华”、十六国之乱,到东晋灭亡,南朝宋齐梁陈更替,至589年隋统一中国,中国经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、割据和动乱。期间,北人南迁、南北整合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不断南移。   
东晋政权实行王导提出的“侨寄法”,所谓“侨寄”,就是把迁到长江流域的北方人,按照在北方时的州、郡、县名,重新命名新地。“自夷狄乱华,司、冀、雍、凉、青、并、兖、豫、幽、平诸州,一时沦没,遗民南渡,并侨置牧司,非旧土也。”“南东莞太守,领县三:莒、东莞、姑幕。户1424,口9854。”(《宋书·州郡志》)由此,可知,南东莞郡是由南适的原山东莒县、东莞县、姑幕县三县的侨民组成的。同时,原东莞人家庭、氏族的南迁的历史记忆可以用家族代表人物的事迹中窥其一斑。如,徐邈、臧琨家族,刘穆之家族等。 

 

 汉代设东莞郡

唐代东莞县在广东。“三国吴黄武(222-228)中,分增城另立东官郡。”又东晋时,成文帝分南海郡立东官郡。“隋宝安县,至德二年(757)九月改为东莞郡,于岭外其为名也。”(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)  
广东东莞县是否是由江苏南东莞(晋陵,今常州)徒移而来的呢?没有直接资料记载,但可以查找到一些线索。 

 

 明清两代山东行政区划

 

 山东省日照市沂水县东莞镇

如,鲁国人刘表据荆州,其势力南延至交州。如,鲁国人士燮家族在交州的经营。如,师从北海人刘熙避乱交州的士人。“朱符死后,汉遗张津为交州刺史,而荆州牧刘表遗零陵赖恭代津。是时,苍梧太守史璜死,表又遗吴巨代之。”交州,古地名。东汉时期,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、中国广西和广东。东汉时治所在番禺(今广州)。三国时期,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,交州辖境减小,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、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,治所在龙编(今越南北宁)。 
三国时,吴国已控制岭南,并不断派官治理。时任交、广二州的官员,都是山东青、徐州士族。所以汉末三国时期,齐鲁文化(琅琊文化)已远播岭南,并将交、广二州地名、山名、水名及社会风俗都烙上了齐鲁文化的印迹。  
据东莞诸姓氏族谱记载,东莞人绝大多数都是中原南迁移民,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。 

 

 广东东莞常平镇松柏塘谭氏源自山东齐州章丘

如,东莞房氏,世居山东定陶,唐房玄龄之后,宋代中叶,有房氏之朝奉公者,宦于南雄,后游东莞,家于篁村(今东莞篁村) (明陈琏《琴轩集·房氏族谱序》,明吾庆善《房氏族谱序》)。
如,东莞罗村简氏,简氏原籍山东济南。后有简朴字德纯,为南康通判,其子名季,字季显,号富春先生。宋理宗时,中原扰乱,乃思避地岭表,至东莞城东罗村,曰:“青、齐之墟无此乐土。”遂卜居,卒于景定五年(1264)。(据《粤东简大氏同谱》、《琴轩集·简氏家乘序》)。 
如,茶山陈氏,始祖陈彦清,本徐州人。金兵南侵,其曾祖避乱居南雄。彦清登庆元二年(1206)进士,任福建泉州刺史。任满,由水路归,经东莞,因流寇蜂起,水陆难尽,遂寓居茶山。其父孔范随任,亦阻,居茶山,未几卒,葬于黄旗。彦清于是置田宅于龙湖头,遂家于此。(《陈氏燕喜堂宗谱》)  
至今,广东省内亦有两处与东莞地名相同或相似之地。一是东莞庄,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部、瘦狗岭东北侧,东与华南理工大学相接。据说,原为旅穗东莞人的义庄,作为去世莞人留存之地,故名。一是东莞村,位于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。据《徐闻县志》和《徐闻县地名志》记载,广府人在徐闻定居的历史非常悠久。据说唐朝时,袁氏就从广州府东莞县迁到徐闻县石板山寮村始居,曾数代出大官;龙塘镇深井村的许姓也是清代从广州府东莞县迁来始居的;再如迈陈镇青桐村詹氏家族祖居徽州婺源,其后出仕广东东莞,再由东莞迁电白,电白迁吴川(今湛江坡头),其后詹团出任琼府教授职,任满回乡途中先居徐闻曲界茹筹店,再来青桐现址择地始居……  

 

 广东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

又据“部落迁移之后,地名随之,愈迁愈远。前代史籍,时有同名之地,散见各处,胥由于此。”(王献唐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)可以大胆提出这个“移民说”合理的推测。 
二、莞草说——“东莞”之名源自莞草  

 

 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漳澎花枝围莞草

据张同旭考证,“东莞”地名源自春秋“东郓”,是由于古音相近,转借而得名。又因古代莒、沂两成盛产莞草和莞席,当地以此为生活主要来源,故取县名为“东莞”。
“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,县以为名,县在广州之乐,故曰东莞。”(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)《东莞市地名志》(1987年)、《东莞市志》(1995年)均采用此说:“东莞因盛产莞草又在省城之东而得名。”
“东莞”得名于“莞草说”,无论是山东东莞还是广东东莞观点均一致。莞草即蒲草。据《诗·小雅》:“下莞上簟,乃安斯寝。”东汉郑玄注:“莞,音官,又音完。”“莞,小蒲席也。”莞席于春秋时期已成为日常用具,也是百姓赖以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。 

 

 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砬沙岛莞草

广东“东莞”得名除“莞草说”之外,尚有“筦盐说”“莞香说”等。  
“东莞”得名“筦盐说”。“三国吴黄武(222-228)中,分增城另立东官郡。”再又“吴甘露元年(265),东莞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。”可知,东官之名行于当时的东莞三大盐场之一的“东官场”。 

 

 东莞三大盐场之一 --- 东官场复原图 

南朝时,“东莞”“东官”之名并存。“南朝梁天监六年(507),改东官郡为东莞郡。南朝陈祯明二年(588),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。”

唐朝,东莞作为县名始。“唐至德二年(757),改宝安为东莞,县治移到涌(今莞城),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开始。)(民国《东莞县志》) 

 

 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莞香

广东“东莞”得名于“莞香说”,曾有莞香研究者有此一说,因缺少史料和物证,未得到社会的认可,缺乏影响力。  
三、历史上“东莞”一名的演变
 (一)广东“东莞”历史演变

 

 《东莞城迹》之“东莞之名溯源”

三国吴黄武(222-228)中,分增城另立东官郡。吴甘露元年(265),东莞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。

晋,废东官郡,其地分属番禺、增城。  
东晋咸和六年(331),分南海郡地立东官郡,置宝安县,此为东莞立县之始。东官郡辖宝安、安怀、兴宁、海丰、海安、欣乐六县,郡治在宝安县芜城(今深圳市宝安区南头)。
南朝梁天监六年(507),改东官郡为东莞郡。南朝陈祯明二年(588),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。  
隋开皇十年(590),废郡置州,东莞郡所属之宝安县属广州。
唐至德二年(757),改宝安为东莞,县治移到涌(今莞城),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开始,从此,莞城一直是县署所在地。  
唐乾元元年(758),南海郡复归广州,东莞属之。 
唐咸通三年(862),分岭南为东、西道,赐岭南东道为清海军节度使。唐末,东莞县隶清海军节度。
五代越乾亨(917),以广州为兴王府,东莞属之,含莞城。
宋开宝五年(972),改兴王府为广州中都督府,废东莞县并入增城县。隶广州中都督府。六年(973)复置东莞县。 
南宋绍兴二十二年(1152),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(今中山市)。  
元代设广州路总管府,东莞属之。   
明洪武元年(1368),置广州府,东莞属之。十四年(1381)于东莞置守御千户所。二十七年(1394),宝安县故址立东莞守御千户所,在大鹏岭立大鹏守御千户所,并隶南海卫。 
万历元年(1573),析东莞县宝安故址置新安县(1914年改称宝安县),从此东莞与宝安分立。  
清沿明制,东莞县仍隶属广州府。
民国时期,东莞县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、粤中行政区、中区绥靖公署、第一行政督察区、第四行政督察区、东江行政区等。
建国后,东莞县隶属东江行政区、粤中行政区、惠阳专区。1985年,东莞撤县建市。1988年,升格为地级市,直属广东省辖。

 

 东莞文史散文集《东莞城迹》 

(二)山东东莞郡、县、乡(镇)历史沿革。  
 1、郡、县历史沿革

 

 (民国)《莒县县志》

西汉时期(前202—8),设东莞县,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。(《汉书·地理志》) 
 
东汉(25—220),东莞县属徐州刺史琅琊郡国。(《后汉书·地理志》)东汉建安初(196—220),魏武分琅邪、齐郡置东莞郡,东莞县属徐州东莞郡。三国魏沿之。(吴增仅《三国郡县表附考证》)
据(民国)《重修莒志·大事记》载“晋,武帝泰始元年(265),分琅邪,立东莞郡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”太康三年(282),分莒、姑幕、诸、东武四县入东莞郡。  

 

 (民国)《莒县县志》

晋代,东莞县仍属徐州东莞郡,刘宋时期亦沿之; 
元魏属南青州东莞郡;高齐文宣废东莞郡,东莞县属南青州东安郡;宇文周属莒州东莞郡;
隋代属高密郡。(《重修莒志·卷四》)
唐代初期,东莞县属密州。唐代前期,东莞县撤并。根据(民国)《重修莒志·卷五十一》收录的永徽二年(651)的石碑,其中有“大唐永徽二年”和“东莞”等字样,加之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所记为天宝元年(742)的州县设置,已无东莞县治。综合判断,东莞县撤并时间大约在永徽二年(651)至开元二十九年(741)或天宝元年(742)之间。  

 

 (民国)《莒县县志》

2、东莞乡(镇)历史沿革   
相传立村于商末,后为邑,有谓即古东郓者。西汉置东莞县,曾治今沂水县城子岭,东汉移治今沂水城,南北朝南齐间徙治于此。唐初省县为镇,宋因之,明清置社,1931年复镇称,1944年后历为乡镇级人民政府驻地至今。
东莞镇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文化底蕴丰厚,南北朝时期曾为县、为郡,素有“东莞故郡”之称。是著名文学评论家《文心雕龙》著者刘勰、北齐大医学家徐謇的故里。
总之,我们通过广东东莞历史沿革与山东东莞历史沿革对比,山东东莞立县时间约为西汉(前202年-8年),而广东东莞立县时间约为唐至德二年(757),从起源时间上分析,山东东莞立县较广东东莞早950多年,且东莞之名一直延续至今。  

 

 广东省“东莞”之名源自汉代山东“东莞郡”“东莞县” 

综上所述,结合历史上“东莞”立县的演变,可知山东东莞立县早于东莞立县950多年,且两地“东莞”之名的不约而同均源自莞草,加之历史上晋代江苏晋陵(今常州)又名“南东莞”,符合历史上姓氏迁徙的规律,所以可以推断广东“东莞”之名源自山东,但“移民说”有待考证。 
 
 
 
 

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         
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-1 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