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讨会
专题论坛
他山之石
您现在的位置:古村落 > 研讨论坛 > 他山之石
古村落之问:为谁开发?为谁保护?
古村落   2016-06-27 02:46:57 作者:SystemMaster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
来源 :2016-05-25 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

 

 “聚焦古村落保护”系列报道

    看着在城镇化大潮中快速消亡的古村落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、著名非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冯骥才先生这样感叹:“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,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、阅读它,就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……”

 

 冯骥才先生一直为古村落保护鼓与呼

    在空心化、空村化、速融化以及过度开发的阴影下,古村落保护与活化成为各界关注地焦点。是否发展旅游是古村落最理想的开发方式?专家如何真正参与到古村落“活化”当中?在商业追逐与古村落保护的博弈中,古村落究竟在为谁开发、为谁保护?

  旅游是最好的开发方式?   

    除了最为显著的自然景观价值外,古村落带有鲜明地域性的人文景观,在很大程度上记录着这个区域昨天的历史,幽然散发出前人的美学追求和生活智慧。
    千百年来积累留下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,让人们提及古村落开发,多会把“发展旅游”作为出路。

 

 古村落涌入大量游客

    “旅游开发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机制,也是古村落发展的积极手段;此外,旅游也能为当地带来经济增长。不过,人们应该以坚持怎样的尺度,才不至于因过度开发导致古村落破坏?这是人们应该深切思考的问题。”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培军说。
    难道旅游开发 指出,如果开发古村落只考虑发展旅游,那么其保护与活化就会走上千篇一律的怪圈,也违背了古村落的实际情况,“在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古村落评审工作中,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古村申报表上开发形式一栏,都填写了‘旅游’。其实,每个古村落都有其具体、鲜明的地域特色,并不是每个村落的实际情况都适合旅游开发。”

 

 古村落开发中模仿藏吧

    李培军也认为,如果对于古村落开发方式的定位失误,很容易导致其丧失原貌,“古村落开发必须因地制宜,没有固定模式去模仿,每个古村落都具有不可复制性。正因为古村落间地域、民族、空间等方面的差异,才是其美之所在。”
    对于古村落的开发,祁嘉华认为:“应该让古村落成为城里人的后花园,成为城里人生活的一部分。”在他看来,这句话其实包含着多重含义,也就是说,古村落除发展观光旅游,发挥观赏价值外,还可以利用优质的自然环境,为城里人提供养老休闲的场所,也可以利用植被、水源资源,开发种植、养殖等多种产业。 

 古村落为谁保护?

    “其实,现在我们对于古村落担心的重点,不是没有人关注,而是有太多人关注!”李培军坦言。

    为什么?面对记者的疑问,李培军这样解释,古村落都是比较小的群落单位,自然承载能力非常有限,或许仅能养活几十人或百余人。开发过程中,伴随着大量外来人群涌入,古村落很容易出现过度开发引发的种种不良效应。

 

 高架桥破空而来

   “安徽宏村、云南丽江、陕西袁家村等,这些有的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有的是国家级村落,但这些地方因为过度商业开发,不但引起国内有关方面的注意,也引起国际社会关注。”祁嘉华还提到,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提出了意见。它不叫批评,而是说‘给予关注’,这就类似足球场上的黄牌警告。”  
    因为过热开发,原本安静的古村落变成繁华市场。对此现象,业界受访者不禁提出质疑——文明究竟在为谁保护?  
   “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。在开发与保护古村落过程中,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,而且必须首先回答!”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、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秘书长常江说,一提到商业开发,有些人就两眼冒光。甚至在开发过程中,被商人出资买断,将原住居民迁出,对当地原有元素重组,这样古村落的开发目的和性质就发生了变化,这不是在为古村落居民服务。

 

 广东河源苏家围

   李培军也认为,很多时候开发者对于古村落没有清晰认识,不同人抱着不同目的就涌了进来,其实很大一部分人抱着商业思想,只关注经济效益,这很容易导致开发行为偏离自然规律。“比如,广东河源一处古村落,多年前完全被外来旅游公司承包运营,虽然跻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,但单纯旅游开发导致游客稀少,整体效益也不高。很显然,这不算古村落开发的成功案例。”

 外地专家怎知小山村特质?   

    “古村落的价值涉及方方面面,不止具备商业价值,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。它的保护工作也需要相应的历史学、文学、美学、建筑学等多方面知识做背景。”祁嘉华这样说。

 

 祁嘉华教授

     显然,古村落的活化与保护,少不了业界专家参与。
    “来自高校的很多古村落研究专家虽然对问题认识深刻,可以提出一些批评,但很难针对当地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,他们的构想对于当地村庄建设也不一定有实际效果。”“古村之友”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发起人汤敏,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说。

 

 广东韶关乳源必背瑶寨

    近年,常江经常到河南、陕西等地考察,当地政府部门希望他们这些高校专家能给出当地一些发展思路。不过,常江认为,当地人不应该过分迷信外来专家教授,其实这些人对当地特殊性所知甚少,“试想从上海、北京来的专家,怎么会了解云南某个偏远小山村的特质?”
    常江坦言,助力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专家,不止是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,也包括熟悉当地文化、对文化保护有热情的人群,“现在古村落发展迫切需要本土化专业人才。外来专家往往空有理论知识,却缺乏对当地脚踏实地的调研分析,而地方研究人员对所属地域特点认识深刻,如能将两者的思想有机结合,便很容易培养当地人的文化自信,防止出现‘千村一面’局面。”

 

 东莞清溪老圩晚霞

  现在,李培军等古村落研究人员已扎根东莞村落多年。他们在当地古村落里进行考古、文学创作,甚至住在当地村落里,“当地村落住房改造或商业开发,村民常找我们一起坐下来商量,根据村子各方面特质,商讨适合开发的策略。”

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         
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-1 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