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届名单
各村介绍
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
您现在的位置:古村落 > 景观村落 > 各村介绍
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
古村落   2018-05-19 06:36:22 作者:SystemMaster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
一、 概述:

塘尾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。始建于南宋末,距今约800年。村落占地面积3.9565公顷。有建于明清时期古民居268座,其中祠堂21座,古井15眼,书室19座,围门4座,谯楼17座,水塘6口,巷道11条,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)的古围墙长860米。现有人口1092人。 

2013年11月,荣获第五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。

二、村落历史沿革

塘尾位于石排镇西南部。由于当时属水乡,莲叶田田,古称莲溪。到清乾隆年间,村前有一狭长水塘,广种莲藕,人称莲塘。由于村围居莲塘之尾,故名塘尾。塘尾南宋开禧元年至三年(1205~1207年)立村,距今有800多年历史。明代,塘尾属文顺乡第三都辖。民国时期属云山乡(俗称云岗乡)辖。1951年属埔心乡辖。1957年,属石排大乡辖。1958年,属企石人民公社辖。1961年,属石排人民公社辖。1983年,属石排区辖。1999年7月,管理区改称行政村。

塘尾村最早由黎、谢二姓迁入居住。南宋时原本是一杂姓村落,自栎蓭公卜居后,随着时代变迁和姓氏更替,至明朝中期塘尾居民基本以李姓为主。

三、历史名人

李昌汉,辛亥革命烈士(《广州志》记载); 

李荫枝,清末大商人(《广州志·通用机械制造业》记载); 

李润培,1940年6月生,中国海洋学会理事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、上海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、教育部科技委委员、国际近海与极区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。 

四、文化景观 

1、古城墙、村围墙、宗祠、庙宇、街巷、古桥、古塔、古井 塘尾古村内建于明清时期古民居268座,其中祠堂21座,古井15眼,书室19座,围门4座,谯楼17座,水塘6口,巷道11条,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)的古围墙长860米。 

2、民居建筑装饰 古村落建筑的平面与空间结构适应了岭南湿热气候,公祠多采用较为开敞的二进四合院式布局,以满足公众集会的空间需要和通风排气的气候要求。民居则多以三间两廊的金字屋,三间一边廊的明字屋为主,随巷道变化而有所不同,是典型的岭南广府建筑。在装饰题材上,除使用中国传统民间题材外,更多采用岭南地区的瓜果等装饰题材,夔纹、镬耳、彩绘、灰塑、木雕、砖雕、石雕等,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。 

3、民居建筑规划布局理论 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,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,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,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。四个围门,加上谯楼、巷道牌楼,共计28个,寓意二十八星宿;整个古围墙有108个射击孔,按 36天罡、72地煞排列。村内道路七纵四横,呈井字形网状村落布局。 

4、碑文、牌匾、传统手工艺 古村落保留有多处碑刻、石匾。其中宝卿家塾红石匾额为清末东莞探花陈伯陶题写。李氏宗祠前有清光绪年间举人李衍广所立的举人旗杆石。宝卿家塾、渭川公家塾分别有两块清代碑刻,叙述两处家塾由来,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。 

5、特色文体活动与民间表演艺术 塘尾村民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,抬康王神像巡游全村,祈求康王保佑平安幸福,演化成一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活动,称“康王宝诞”,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。 

 

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         
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-1 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