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届名单
各村介绍
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
您现在的位置:古村落 > 景观村落 > 各村介绍
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鲁屯镇鲁屯社区
古村落   2016-06-23 07:44:14 作者:SystemMaster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 一、始建村年代
    明洪武二十二年(1439年)各族人民起义,普安扬屯(今楼下镇)之千户所遂移至此,洪武二十三年(1440年)置安南守御所于此,筑城于扬拉山(今东北境的七孔塘),并命名为“鲁屯”,“鲁屯”一名便一直沿用至今。到英宗正统十年(1445年)四月,守御所才迁徙普安。 建村至今约600年
 二、自然环境 风水选址特点
    鲁屯社区位于位于兴义市东部,与安龙、兴仁两县毗邻,全村面积6.12平方公里,全村总户1545户,总人口5994人,辖16个村民组,回族46户,布依族245户,苗族25户,农业人口4815人,非农业人口1079人,耕地面积2880.02亩,鲁屯社区是以种养殖为主。
目前,鲁屯社区道路硬化,路灯安装,自来水等都进村入户。鲁屯社区地势平坦,绿树成荫,田野广阔,有国家级保护文物鲁屯古石牌坊、古城墙、洗马河和七孔塘等景观,是各地青年旅游休闲的好地方。
    目前,鲁屯社区道路硬化,路灯安装,自来水等都进村入户。鲁屯社区地势平坦,绿树成荫,田野广阔,有国家级保护文物鲁屯古石牌坊、古城墙、洗马河和七孔塘等景观,是各地青年旅游休闲的好地方。
 三、著名建筑遗存
    古牌坊:三座  古墓群:6250㎡  文庙:一处  府衙:一处  关楼:一处  古戏楼:一处   古书院:一处   古城墙遗址:三处
 四、历史名人 祖训族规 民俗风情
   历史名人: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洪武年间:李文明,时任兵部副郎,兼锦衣卫掌印官
       明清年间:1、李廷瑶,官至铜仁训导,2、李慕羔,官至广西万同州州同,3、李之青,官至嘉义同知,4李瑞枝,官至云南邱北县知县广西直隶州知州,5、李南枝,官至贵筑训导,6、李国忠,官至武德将军,7、李明心,福建丁州府知府旋升台湾道台
   民俗风情:
       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围鼓
 五、村落历史沿革
    鲁屯镇鲁屯社区距兴义市区35公里处,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。在群山环抱中这片丘陵盆地显得格外别致。这里山清水秀,古迹众多。1997年贵州省考古队就在此发现了殷代出土的玦片(玉石的一种),认定是春秋时期的陪葬品。说明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明洪武二十二年(1439年)各族人民起义,普安扬屯(今楼下镇)之千户所遂移至此,洪武二十三年(1440年)置安南守御所于此,筑城于扬拉山(今东北境的七孔塘),并命名为“鲁屯”,“鲁屯”一名便一直沿用至今。到英宗正统十年(1445年)四月,守御所才迁徙普安。
    鲁屯是明清时期军事政治的中心,军屯制把江南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到了鲁屯。清中叶时期已发展成了一个人口稠密,文化、经济较为发达的集镇。那时商贾云集,市场繁荣,两广、两湖、四川和云南等地都有商人云集这里。还在鲁屯集资修建了“江西会馆”、“四川庙”、“湖广庙”、“城隍庙”、“关帝庙”、“文阁”和“观音阁”等。明末有吏部天官,清代有武略将军、台湾道道台、汀洲府知府,以及辛亥革命的众多将领等。嘉庆道光年间在北京殿试考取的进士十余人,翰林之多为兴义之冠。如李明心、李国忠、李毓华等贤士在《兴义府志》中都有记载。可以说鲁屯是一颗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文明古镇,静待人们的发掘。 
    鲁屯最有特色的当推建筑,特别是明清时代的民居,房屋结构可分为一至二进式或一至三进式的四合院、燕窝式三合院、碉堡结构体四合院等建筑格局。最著名的是一至三进式四合院(即“走马转廓楼”)。这种古民居建筑为官宦人家或富有人家的住房。一般民居为一燕窝的小青瓦屋,保存至今的尚有400余栋,约4万平方米。保存的四合院,从屯外俯瞰,屯内建筑千门百户,鳞次栉比、错落有致,白墙衬青瓦、绿树掩红楼,屯内外池塘波光闪闪,河中流水潺潺,田野禾苗碧绿,活脱脱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画面。明朝初期随军来鲁屯的有几家大姓,各姓均建造了各家的宗祠和政权机构衙门。最著名的有新屯李氏修建的“吏部天官衙门”,鲁屯有一至三处李氏宗祠,水塘有胡氏宗祠。这些反映古城历史信息的古民居建筑,后来因为战乱和人为的损毁,也只是留下遗址。 
   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,由于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,鲁屯古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,特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,在古镇区内进行了大拆大建,首先是一批传统建筑被拆除,代之的是新修的建筑,大拆大建,不仅毁掉了鲁屯的传统古建筑和重要文物,也极大地破坏了古镇风貌。
    2004年以来,各级政府对这些民居进行了抢救和维修。鲁屯镇当地政府把“保护古镇、发展旅游”作为鲁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。邀请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专家及上级领导为鲁屯古镇保护问诊把脉,先从鲁屯民居入手,对古民居建筑进行保护和加固。根据历史文化和古镇保护专家的意见,新建的房屋不需要都改成具有古民房屋特色的马头墙房屋,古城区内的房屋外墙以青砖或粉白灰墙为主,并选择少数房屋作贴木装饰,力求保持原有的建筑特色。
    为了恢复古镇面目,各级各部门下拨资金对文庙、府衙、牌坊、关楼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:恢复“万”字格局步行街;用镇内特色石材红石板铺垫;恢复上场坝李氏贞洁牌坊一座;恢复八大庙;恢复古戏楼和古书院。

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         
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-1 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